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再创新高。截至2013年9月末,信托行业67家信托公司所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达10.13万亿元。
从资产管理规模不足1万亿元起,到2013年第三季度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0万亿元,信托行业只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6年内,信托业以其“野蛮生长”,风头盖过所有其他金融行业。
不过,行业的经营拐点正在到来。三季度的数据同时显示,新增信托资产规模已经出现了连续两季度下降,信托资产规模的季度环比增速也早已出现了连续3个季度的下降。随着证券、基金、保险、期货乃至银行纷纷加入资产管理行业争夺,信托业的制度红利基础正在逐步崩塌,作为融资通道的信托业盈利空间将极其有限。
多位信托行业人士表示,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各信托公司正在积极创新,进行差异化竞争,以最大限度发挥信托制度优势。
减速进入10万亿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11月5日公布的数据,截止到今年3季度末,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0.13万亿元,突破10万亿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与去年同期的6.32万亿元规模相比,同比增速高达60.3%。
不过,另一些迹象表明,信托业的信托资产规模增速开始放缓。
从2013年2季度开始,新增信托资产规模开始出现自2010年3季度以来的首次连续两季度的负增长:2季度新增1.50万亿元,相比1季度减少0.15万亿元;3季度新增1.31万亿元,相比2季度又减少了0.19万亿元。
而自2013年起,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季度环比增速也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1季度为16.86%,相比2012年4季度18.2%的环比增速,下降了1.34个百分点;今年2季度为8.30%,相比1季度更是大幅下降了8.56个百分点;今年3季度为7.16%,相比2季度又下降了1.14个百分点。
对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增速的放缓,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师李旸并不感到意外。
“从去年年底,随着监管的放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子公司等这些机构也都可以从事信托公司的一部分融资类信托业务,事实上起到了分流作用。”李旸对本报记者说。
以去年底开始松绑的券商资管规模为例,2012年上半年末,券商资管规模尚不足5000亿元,但截至2013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经暴增到3.42万亿元。其他例如保险公司、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等也纷纷通过抢食信托公司的通道业务迅速做大了规模。近来在11个试点银行推出的银行资产管理计划更是将信托公司的“通道”作用贬到冰点。
而且随着竞争加剧,各资产管理机构的争夺也逐渐从做银行资金的通道转向其他业务领域。
“在泛托管、泛信托、放松管制的背景下,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保险的资产管理等各类机构都在开展信托或者是准信托的业务,信托业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先只有信托公司才能承载的,比如说股权质押,很多其他类的金融机构也都开始进行了替代。”兴业信托副总裁司斌在最近举行的北京金博会上表示。
经营拐点到来 转型迫在眉睫
“支撑信托业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的主导业务模式是非标准化的私募融资信托,而这种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机会推动’而非能力推动。”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在《2013年3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中撰文指出。
在私募融资信托里,对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几乎无要求,信托公司仅仅作为连接项目和资金的“通道”。这个通道长时期内独家享有灵活运用债权投资、股权投资、权益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进行跨市场投资的便利,面对一个金融压抑下巨大的优质私募融资市场以及在经济长景气通道中融资项目的弱宏观风险。
周小明认为,在一段时期内,这些机会中的大部分将消失,长期以来信托业私募融资信托的经营模式市场基础已经发生了动摇。
“各家信托公司的领头人都意识到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信托公司拥有的牌照和股东带来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司斌坦率表示,整个行业的形势非常严峻,信托公司必须做好转型。
“原来大家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资产管理,比如项目源的来源,我觉得在未来几年以后,其实大家更应该关注资金端,也就是说信托公司真正做财富管理这条路。”方正东亚信托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帆表示。
司斌认为,在不断深化的资产证券化进程中,信托公司凭借制度优势仍然大有可为。比如在协助企业资产管理方面可以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这也和国家在去杠杆的同时盘活存量金融资源的形势相适应。除此之外,服务于个人财富管理的海外投资信托和家族财富信托也值得信托公司大力开拓。
杨帆则建议,在未来一段时间,信托公司能够逐渐将自己的信托产品标准化,并为信托产品寻求到一个比较好的流转平台,提高信托产品的投资吸引能力。
“信托行业未来的转型之道不外乎有三种形式:一是基于私募投行定位的业务优化;二是基于资产管理定位的业务转型;三是基于财富管理定位的业务转型。”周小明表示,信托公司的未来业务必须更多地立足于委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开发,设计相适应的信托产品,从融资方的融资需求切换到投资方的投资需求上来。
信托业是一个从不缺乏危机感的行业,制度红利消失后,新的机会也正在酝酿。
“在所有金融机构里面,信托公司是最善于创新的,目前的很多金融创新都是从信托公司的实践演变来的。”李旸表示。他认为,正如业内人自嘲的那样,信托公司会“年年难过年年过。”(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