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长安信托官方网站!本网站支持IPv6。投资有风险,认购需谨慎

信托“去通道化”刚刚开始

阅读次数:6112次

    当中诚信托30亿元的矿业信托刚宣布兑付投资者本金之后,陷入山西联盛集团危机的众多信托产品再度面临兑付危机。


    矿业信托怎么了?信托产品怎么了?


    窥豹一斑。先抛开信托产品是否应当刚性兑付的问题不论,矿业信托一再暴露风险已经非常说明问题。


    首先,矿业信托最先暴露风险并不是偶然的。矿业信托的盘子大,动辄几十亿元的融资规模。一旦发生风险,信托公司很难通过“资金池”,或动用公司资本金来填补漏洞。“现在矿业信托出问题了。其实,其他如红酒信托、艺术品信托,并不是没出问题或者没暴露风险,而是这些信托的盘子小。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后续项目兑付前一项目、把问题项目扔进资金池等方法掩盖风险。”某信托行业资深人士如是评价。


    现在,“以拖代变”俨然成了信托业的一句“行话”,意思是通过拖延来代替变现。


    用房地产信托的模式来设计矿业信托是信托公司犯的一个大忌。房地产信托通常通过土地所有权抵押来保证信托项目的权益,有不少矿业信托就此模仿,通过抵押矿产所有权来发行信托产品。但矿产与土地完全不同——土地只要做到“四证”齐全基本就没啥大问题。而矿产所有权当中的法律关系更加复杂,更容易产生纠纷。这就让巨额的信托财产没有了指向的实物资产。一旦发生风险,信托公司很难第一时间保全,往往造成巨大的资金漏洞。


    “通道”角色难辞其咎。信托公司沦为银行的通道,让信托公司已经失去了对项目的控制能力。一旦发生风险,信托公司很可能成为“冤大头”。


    所谓“通道”,就是产品设计和客户这两头都由银行掌控,信托公司只是让银行的产品符合监管要求而被借用的“壳”,借用的“通道”。


    银信合作让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信托公司自己省心省力,收获也颇丰。同时也造成了信托公司的惰性,越来越依赖银行,自己独立的尽职调查、风险审核、存续期管理大大弱化或简化。2002—2007年期间,信托公司业务能力逐步提升,但2008年以后,信托公司的业务开发能力反而下降了。


    此外,自2007年以来,随着信托业务不断拓展,再加上业绩考核的压力,一些信托公司不再有专业化经营的耐心,原来设置的专业业务部门被全能型业务部门替代。为了获取银行的“通道型”业务,2008—2009年间,许多信托公司之间竞相压价竞争,有的信托报酬率报价甚至低于1%。以至于有关部门在2010年2月不得不要求信托公司签署自律公约。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截至去年四季末,信托资产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大关,达到10.9万亿元。诚然,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下,几个信托项目暴露风险并非不正常。但扪心自问,这10万多亿元的规模中,有多少是靠着银行这棵“大树”取得的,又有多少能体现出信托公司的专业理财能力?


    正如一位信托业资深人士说的那样,银行去通道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经济低迷阶段,信托业的风险事件还将陆续发生,各家信托公司的风控理念、风控机制将得到真正的检验,各家信托公司的真面目也必将呈现在投资者面前。


    对于痴迷“通道型”业务,打价格战、放弃受托人责任一味去追求利润的信托公司,独立、审慎地评估信托业务,摆脱对银行的迷信,才是正道。(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