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赌王”何鸿燊的家族财产争夺、香港新鸿基地产郭氏兄弟对簿公堂、南丰集团的陈氏姊妹反目……跌宕起伏的豪门恩怨、金枝欲孽大戏常常成为媒体焦点。对于家族企业创始人来讲,家族财富的代际传承与基业长青是和创业一样棘手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在中国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卢恩霍普特全球顾问公司董事长Charles说,“财富的传承问题如今也摆在了中国富豪面前,如何让财富代代延续下去,同时也不阻碍子孙后代自由地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4年12月8日,第六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年会在北京举行。其中一个分论坛的讨论话题是:家族财富的传承之道:成立家族基金会。
在欧美家族企业较多采用家族基金作为财产管理的工具,历经几代检验逐步成为家族财富传承的有效手段之一。家族基金会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美国家族基金起源于镀金时代的富豪家族,包括摩根、洛克菲勒、卡内基、梅隆等,为管理和传承家族资产成立的家族办公室。按照购买力计算,这些家族才是真正的富豪,而个人富豪,譬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人的资产,要远远落在他们后面。两个世纪以后,虽然这些家族已经没有超级富豪了,但是这些家族掌控的总资产还是要以百亿计。而这些家族能够几代传承超越世纪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家族财富都是通过家族基金的方式集中管理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国,最早成立家族基金会应该是2004年牛根生创办的老牛基金会,它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个按照洛克菲勒基金会构思建立的家族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学习引进国际知名家族基金会的操作模式和项目。头几年比较保守,做的项目集中在国内救灾帮困、教育、医疗、环保几大块。2014年开启了两个国际项目,着眼于非洲和美国。
不过,中国的家族基金会如何操作?这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创立家族基金会的企业家们。
早些年,打工皇帝唐骏在帮福建首富陈发树筹立慈善基金会的时候,他特意跑到了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学习,但却扑了个空。对方告诉他,北京办事处只负责花钱,而基金会的建立及其基本运作他们根本不知道。
原来比尔·盖茨夫妇早已把冠名的慈善基金分拆为基金会与信托公司,两者相互独立,互不隶属。基金会负责花钱,它有权向信托公司索要任何其财产范围内的资产进行公益活动;而信托公司负责赚钱,它能像一个独立的投资公司一样进行各种资本运作,但赚到的钱,最终都要用于公益事业,盖茨夫妇不能回收。用大白话来说,公益信托就是一个拿善款去投资,计划赚更多的钱来做公益的公司。
公益信托优势重重
相较于更为常见的捐款、捐物,公益信托这一慈善公益方式鲜为公众所知。实际上,早在13年前,公益信托即已经具备法律框架。2001年颁布发行的《信托法》中,公益信托占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法律文本明确了“国家鼓励发展公益信托”。按照规定,公益信托具有四个必备要件:为公益目的而设立;经公益事业管理机构批准;有信托监察人;信托财产及收益全部用于公益目的。
在现实中,中国慈善事业中的绝大多数捐赠都是依托基金会进行。相对狭窄的渠道,再加上一些基金会问题频出,诚信受到质疑。业内人士寄望于公益信托获得长足发展,再次激活中国的慈善公益力量。尽管眼下国内公益信托的发展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前景被公益界和金融界一致看好。
相较于发展更为充分的基金会,公益信托在制度上仍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
现行法律对基金会作出一系列规定,包括必须为特定的公益目的而设立;有规范的名称、章程、组织机构以及与其开展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有固定的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对于原始基金更有着严格的规定:全国性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分别不得低于800万元和400万元,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
而公益信托并没有如此多的规矩,信托原始财产规模没有法律限制,信托也无需取得法人的资格。此外,法律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金额的8%。虽然立法初衷是为了保障基金会对慈善事业的投入,但也限制了其行为失去弹性。公益信托则不同,其受托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使用资金,只要符合资金的使用方向。
再有,公益信托的资金管理者为受托者,一般为信托公司,而无需聘用专门人员,从而降低行政和人力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且其增值保值的能力,远超过一般的基金会。
我们以马云的捐赠为例,看看不成立公益信托会发生什么情况。马云和蔡崇信计划捐出他们在阿里巴巴拥有的期权,总体规模为阿里巴巴集团总股本的2%。此举正值阿里巴巴年内将赴美进行IPO之际。《华尔街日报》称,美国业界对阿里巴巴的估值高达1500亿美元。按此计算,可以简单理解为马云与蔡崇信打算捐出30亿美元。若马云直接将期权或股权捐赠给基金会,会涉及到资产评估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就股票的增值部分,马云就需要一次性缴纳或分5年逐步缴纳所得税。假设按照12%的企业所得税进行缴纳,马云需缴纳3.6亿美元的税费;若马云以2%的期权成立一个非公募基金会,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非公募基金会每年要花掉基金余额的8%,要知道,马云捐的是期权,不是现金,且不说期权变现需要时间,一年要花掉那么多钱,不仅难以保证善款的效率,也不利于基金的持续发展。
成立公益信托基金在理论上能解决税费与基金会管制的问题。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章高荣介绍,在国外,公益信托的委托人不仅可获得税前抵扣,还可享受信托财产和收益上的税收优惠。说白了,折腾公益信托就是为了给善款理个财,减免部分税费,摆脱资金管制,让慈善本金保值增值,持久发展。
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在中国当前的舆论语境下,若一只公益信托基金从一开始就获得了“理财权”,在应对网民无休止质疑资金运作时就有了合法性。在去年上半年,嫣然和壹基金两家原本口碑不错的基金会先后遭遇猛烈质疑,表面上是网民在质疑其信息透明度、行善动机,实际上是不少网民认为公益组织只是善款的搬运工,没有也不应有善款运营权。试想一下,如若嫣然和壹基金都把善款托付给合法的公益信托公司,他们只管花钱,麻烦会不会少很多?
正因为公益信托的种种优势,公益信托尤其受到家族基金会青睐。马云和蔡崇信高调宣布将建立个人公益信托基金后,得到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和迈克尔·布隆伯格等世界慈善公益领袖的支持。
法规制度有待配套
2014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接手壹基金还不到1个月的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会上抛出了《关于我国公益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引入信托机制的提案》。仅隔了一个多月,壹基金的另一位理事,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与他的创业伙伴蔡崇信宣布,将捐出股本成立个人公益信托基金,基金规模为阿里巴巴总股本的2%。去年9月19日,阿里巴巴终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马云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明星。而公益的目光也同样追随着这位新晋中国首富,他几个月以前的承诺也变得更为具象。按照最新的阿里巴巴市值,这只公益信托基金如果真的落地,其规模将达到惊人的43亿美元。
日前,中国慈善联合会在北京举办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座谈会。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出台的指导、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文件。它的出台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对于规范慈善行为、拓展慈善资源、培养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捐赠人选择设立公益信托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慈善目的,传统模式(家族基金会)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公益信托的出现无疑是借社会力量筹措资金,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大大减轻政府负担,同时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所以未来国内家族基金会的发展必须走公益信托的道路,当然这还需要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以及在即将出台的慈善法中的体现。(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