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长安信托官方网站!本网站支持IPv6。投资有风险,认购需谨慎

积极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 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资产证券化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首创,是指以特定的、未来可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池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证券。由于证券化具有破产隔离,税收中性,信用提升以及设计灵活等优点,因此,相关产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04年底,美国ABS余额已达到7.3万亿美元,市场规模远远大于美国国债市场(3.9万亿美元)和美国联邦机构债市场(2.7万亿美元)。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处置手段,在国外不良资产处置中已经大规模使用。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储蓄和信贷协会的清偿能力问题,美国政府开始授权重组信托公司(ResolutionTrustCorporation,RTC)采用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美国政府积极参与并扶持RTC的运作,国会专门为不良资产证券化通过对1933年《证券法》的特殊修正,还直接通过RTC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置,并对证券化产品提供担保。从1989年到1995年期间,RTC共处置了约399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RTC为不良资产处置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不良资产证券化开始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同时,培育了一个庞大的不良资产投资者群体。
  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始较大规模的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比如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在韩国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构主要为韩国资产管理公司(Korea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KAMCO)。KAMCO从1999年开始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来处置不良资产,2000年7月完成第一笔资产证券化,成为亚洲市场上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机构。韩国政府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持正面和支持的态度,专门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FinancialSupervisoryCommitte,FSC)负责韩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并为KAMCO发行的债券提供担保和承担部分利息。在法律方面,韩国政府制定了《资产证券化法案》,为运用资产证券化处理不良资产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依据和法律环境。KAMCO利用证券化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韩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并最终使之达到亚洲的最高水平。
  国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一直在探索将资产证券化应用于不良资产处置。作为试点公司,信达在筹备期间就对资产证券化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先尝试了境外资产证券化。其他资产公司也在信托分层等方面对证券化进行了探索。只是由于国内相关法规、政策的滞后,使得证券化无法大规模在国内市场展开。
  但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资产证券化对于提高国内不良资产处置水平、促进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建设方面的重大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建立交易平台,逐步扩大投资者数量和类型。通过资产证券化,专业机构以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将复杂的不良资产转化成一般投资者可以投资的证券产品,增加市场对不良资产的投资需求,扩大投资者群体,真正连通资本市场,促进不良资产大规模处置市场的形成。同时,对国内投资人来说,资产证券化不涉及国家风险、汇率风险等方面的因素,其要求的回报率通常会低于国际投资者,国内投资者对新产品的旺盛需求,有利于提高不良资产处置价格和处置效率。第二,通过资本市场建立不良资产的价格发现机制。资产支持证券的价格通过路演推介、询价等市场操作,借鉴了IPO的一些做法,在定价时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到投资者需求。即使个别项目出现不良资产处置定价的偏差,通过剩余权益的安排也可以避免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第三,作为金融产品创新,证券化产品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可增加市场上金融产品的种类,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还有利于培养熟悉复杂金融产品的境内机构投资者群体,从而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构成。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相关政府部门大力推进下,我国目前已基本具备开展证券化业务的市场条件和法律基础。2005年4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正式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随后又公布了相关的资产支持证券登记交易和信息披露规则;2005年11月银监会又出台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也已推出或即将推出与信贷资产证券化配套的会计和税收管理规定。银行间债券市场完全具备作为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操作平台。同时,社会信用评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金担保机构等社会中介化服务组织正在迅速发展,社会信用环境不断完善,企业金融风险意识明显加强,这些要素都将为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有效的支持。
  更令人鼓舞的是,在2005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推出的两只资产支持证券产品成功发行。我们相信,在监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资产证券化的精髓和理念一定会大量应用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从而有力地促进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总裁 田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