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一轮大牛市让信托公司的腰包鼓了起来。
虽然目前信托公司2007年度的信息披露刚刚开始,但已有数据披露,2007年有数家信托公司盈利在10亿元以上,盈利亿元以上的信托公司更不在少数。
“我们现在干的是明后年的活。”今年初,许多信托公司老总们自豪地对记者这样说。但是,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腰包鼓了以后该干什么呢?
给股东分红,给员工发红包……这些当然都是必须的。但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明年、后年、十年、一百年以后,股东的红利该怎么分,员工的红包还怎么给。实际上,这就是信托公司该如何保持长线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话题。以目前信托公司在牛市中赚到的这点钱,还不足以支撑信托公司考虑十年之后的事。但十年之内的事情却还是可以考虑的。以目前信托公司腰包里的银两,最应该考虑的就是弥补“短板”。
如果和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比较,似乎信托公司满身都是“短板”。但与自身比较,还是可以看出公司最亟须解决的该是什么问题。这就是品牌与研发。
先来说说品牌。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即使是目前跑信托的记者,能够把五十多家信托公司的名字说全的也没有几个。许多京外信托公司开始在北京开展业务,常听到业务人员抱怨:和客户接触时,经常要花很长时间介绍自己的公司,介绍完了人家还不一定信任你。实际上,这就是一家公司品牌形象对于自身业务发展的影响。金融机构讲的是个信誉,否则人家凭什么把钱交给你?有些信托业内人士曾归罪于法规对信托产品宣传的限制。实际上企业形象,这块“短板”是信托公司“重产品,轻形象”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当然,这里还有个品牌建设投入的问题。现在腰包鼓了是否应该考虑补上这块“短板”?
再来说说研发的问题。2005年,记者曾跟随“中华信托万里行”活动走访了几乎全部信托公司。走访中发现,2/3以上的信托公司没有研发部门,即使有也形同虚设。正因如此,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中,信托公司只能充当“管道”的角色,只能被迫接受很低的手续费,只能在同行之间搞价格战。2007年,信托新政颁布后,为适应新政要求,许多信托公司设立了研发部门,但从目前看还仅是个摆设。信托公司自身研究的不足,实际上就是对研究的一种不重视。而信托公司对研究的不重视将导致社会对信托研究的不重视,这是一种必然。如此也就难怪信托公司没有话语权,难怪在竞争中总是一退再退。
信托也是专家理财。没有了研究“专”从何来?信托的优势在于涉及领域相对其他金融机构大得多。但没有了研究,即使有了这样宽的投资领域,又如何去发现价值?还是那句话,趁着腰包鼓起来,赶紧补上早就该补的“短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