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数据显示,随着股票市场的下挫,去年主导银信合作的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今年前3个月出现了明显下滑;但与此同时,贷款类理财产品迅速增长,成为银信合作新的支撑。贷款类理财产品不失时机地取代了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继续维系着银信合作的“蜜月期”。 但是,在此时肩负着维系银信合作“蜜月期”重任的贷款类理财产品,它能支撑银信合作走多远?
首先让我们看看贷款类理财产品取代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的基础。
从盈利情况上看,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的收入水平至少对信托公司存在着相当大的吸引力。目前,对于该类产品的规模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且不同类型企业、不同项目因风险程度不同,在贷款利率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于该类产品的盈利情况也很难作出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虽然在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中,信托公司的收益并不高,但因为产品发行的规模较大,因此信托公司总体收益并不少,这一点从信托公司积极投身银信合作的热情中就可看出。统计显示,今年3月份有20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资金信托产品40只,但同期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116个,可统计的参与信托公司在17家以上。这一数据表明,信托公司对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兴趣,这种强烈的参与兴趣实际上肯定也来自于对利润的追逐。在银行没有更好的渠道之前,良好的盈利情况使得贷款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得以畅行。
从信托公司经营的微观层面上看,去年实施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规定,对向他人提供贷款不得超过其管理的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的30%。按照这一规定,信托公司要大规模开展贷款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就要尽量扩大其“管理的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据记者了解,目前监管部门是以年为单位对信托公司“管理的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进行考察的。对于“信托计划实收余额”这一概念,记者曾求教一些信托公司高管,但并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由此可见,监管层对此项规定的检查似乎也不是特别严格。实际上,这也为贷款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但这种机会时间的长短则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对政策的把握程度。
但是,从大的背景看,贷款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可能成为信托公司盈利的长线产品。证券投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崛起在于我国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过渡期,银行理财借助信托公司这一管道实现理财产品的高收益;而贷款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取代证券投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外在因素在于两点:其一是股票市场走熊,其二是信贷紧缩导致企业资金面偏紧,从而给了贷款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一个和前两年大牛市一样绝佳的机会。然而,信贷政策不可能永远是从紧的,因此从这样的角度看,贷款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也不可能是信托公司永远的机会。那么,怎样才能牢固维系银信合作关系?下一步,银信合作如何走牛?
信托公司一向有“野骆驼”之称,而这一称谓被安在信托公司身上,也完全是因为灵活的制度优势为信托公司所提供的坚韧的生存能力,信托公司30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寻找和把握机会是信托公司的生存本能,也是其能够生存下来的最根本原因。但是,这种制度优势所带来的坚韧的生存能力不应该成为信托公司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障碍。证券投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之后,贷款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再次支撑了新政之后信托公司的生存。也许在贷款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之后,还会有新的机会支撑信托公司的生存。但是按照这样的生存之道,信托公司将永远不会摆脱生存的危机。因此,寻求长线发展、摆脱机会主义的生存原则,是信托公司必须首先要树立的理念。
目前,在信托公司所开展的资金信托业务领域,主要的方式是债权信托和股权信托。因为一些政策障碍的问题,PE等股权形式的信托产品发展受阻,所以信托公司不得不再次将目光瞄向了债权信托。但实际上,暂时的政策障碍并不能改变信托公司在从事股权信托方面的优势,这种优势基础决定了信托公司大规模开展股权信托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在几乎所有机构的眼光都已经瞄向股权的时候,信托公司不妨在别人忙着的时候静下心来,在研究上打一个提前量。此外,在资金信托以外,信托公司可以开发的领域还有很多。或许在待开发的新领域,可以发现许多可以让银信合作持续长久走牛的新模式。有了这样的新模式,不管是股票市场的牛市,还是从紧的货币政策,都可能仅仅是为信托公司盈利锦上添花的外部环境,而不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