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天,已经有华宝、中信等11家信托公司披露了年报。从年报披露“第一军团”的情况来看,2005年信托业发展呈现出新特征——
率先披露年报信息的11家信托公司,还是颇有几分代表意义的:其中既有首批指定披露的公司,也有今年初次亮相的公司;既有老牌的信托公司,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后起之秀;既有东部发达地区的信托公司,也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公司。
11家公司2005年的营业收入合计110399万元,其中天津信托、华宝信托、中信信托、山东国投、国联信托位居前五位,均超过亿元。平均营业收入达到10036万元,远远超过2004年30家信托公司平均6782万元的水平,较上一年的平均数增长了47.98%;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6540万元,平均为5140万元,实现净利润44673万元,平均为4061万元,较上一年的平均数分别增长42.9%和73%;人均利润平均为73.23万元,较上年的41.62万元,几乎增长了一倍。
苦乐不均明显 两极分化严重
在已经披露年报的11家公司中,发展速度、业务规模、盈利能力以及资产质量等一系列经营和财务指标差距十分明显,两极分化趋势有所加剧。
其中前5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70%,而排序后6位的公司则仅占30%,第一位与第十一位之间的绝对数相差12倍;前5家公司的利润总额占利润总额合计的72.2%,而排序后6位的公司则仅占27.8%,第一位与第十一位之间的绝对数相差22倍;前5家公司的净利润占净利润总额合计的76.9%,而排序后6位的公司则仅占23.1%,第一位与第十一位之间的绝对数相差19倍;人均利润第一位与第十一位之间的绝对数相差高达34.4倍;资本利润率第一位与第十位之间相差9.27个百分点。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信托业在“一法两规”框架下回归主业近四年的历程中,部分信托公司超常发展,已经初步趋于成熟;而还有一部分公司,则迷茫徘徊,仍处于底部盘整的阶段,如不奋起直追,发展前景堪忧。
蓄势待发者众 增长大有空间
在已披露的11家公司中,蓄势待发、后来者居上的几家信托公司十分抢眼。其中,国联信托、中海信托等均有不俗的表现。如国联信托公司就体现出突出的以小搏大和超群的创利能力,全公司只有34人,注册资本6.15亿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体量精干的公司,2005年无论是利润总额、净利润总额、资本收益率还是人均创利规模,却一鸣惊人,部分财务指标极有可能拔得2005年行业头筹或位居前三甲之列。其中,净利润总额高达7488万元,超过上一年全行业排名第二位的规模;资本利润率达10.7%,超过上一年行业排位第一位的信托公司;最为惊人的是人均创利规模,高达234万元,几乎是上一年全行业排名第一位的一倍,行业平均水平的6倍。个中缘由值得业界深思和借鉴。
此外中海信托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等重要指标都较上一年有惊人的增长,该公司上述两项指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2488.51%和1895.47%,表现出十足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后劲。
波动时有发生 内功仍需扎实
尽管从目前披露年报的11家公司的整体状况而言,较2004年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细读个别公司的一些具体指标却不免让人感觉有些隐忧,主要体现在有些公司的关键经营指标有所下滑,甚至幅度还较大,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据统计,在11家公司中,按照调整后的可比口径计算,共有4家信托公司分别在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信托资产规模、信托利润、资本利润率等指标上发生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营业收入最大降幅为36.87%;利润总额最大降幅为156.43%;净利润最大降幅为24.58%;信托资产规模最大降幅为8.41%;信托利润最大降幅为55.06%;资本利润率最大降幅为18.96%。而在指标出现下滑的公司中,既有表现平淡,处在艰难爬坡状态的信托公司;但也有去年业绩不俗、较为强势的信托公司。所以,对刚刚起步的中国信托机构而言,应尽量避免大起大伏,实现可持续的稳健经营才是最佳的发展模式。
2005年11家公司经营业绩
序号 公司简称 净利润 2004年 公司简称 营业收入 2004年
1 华宝信托 9086 天津信托 24557
2 天津信托 8241 华宝信托 18757
3 国联信托 7488 中信信托 13926
4 中信信托 5845 山东国投 10375
5 中海信托 4920 国联信托 10177
6 山东国投 3707 中海信托 9008
7 苏州信托 2954 英大信托 8928
8 中融信托 795 苏州信托 6790
9 江西国投 626 江西国投 3132
10 英大信托 534 中融信托 2737
11 国民信托 477 国民信托 2012
合计 44673 110399
平均 4061 2348 10036 6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