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上海信托登记中心成立仪式在浦东展览馆会议大厅举行,这标志着国内首家信托登记机构正式诞生了。昨日恰逢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获批一周年,浦东金融服务改革向前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信托登记中心的首批6家会员单位都来自上海,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施海宁解释道,“这个登记中心是面向全国50多家信托公司的,已有外地的信托公司表示希望成为会员。”
记者了解到,作为浦东新区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信托登记中心是一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金融性质的中介机构。信托登记中心主要负责办理信托各项登记手续、信托登记事项的公告、依法提供外部人员查阅、信托登记事项的注销等事务。上海银监局副局长谈伟宪将登记中心形象地称之为国内50多家信托公司的“黑板报”。
信托业在英美发达国家是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之一,而我国的信托业发展长期相对滞后。近年来,在中国银监会的领导下,我国信托业通过产品创新、制度创新,业务规模日益扩大,在金融市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作为建立信托法律关系的基础,我国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尚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信托业的进一步发展。
2001年,我国正式出台了《信托法》。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俞妙根会后表示,“目前,我国在《信托法》、相关税务安排、信托登记制度等方面还是有缺失的。”
上海银监局局长王华庆表示,“此次登记中心的建成是对现有制度的重大突破。现阶段,登记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信托业发展过程中滥用受托人权利、信托公司缺乏监管等现象,有助于辅助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由于信托业相关配套法规尚不健全,信托公司的事故也是接连不断。2004年金新信托无法向投资者到期支付“金新信托乳品行业战略并购资金信托计划”的本金和收益。去年年底,金信信托又被停业整顿。
这一系列案例引发了监管层和信托业人士对于信托财产登记的广泛思考。施海宁告诉记者,当初成立登记中心就是浦东新区和上海银监局联合开展的一个课题。
中国信托行业协会会长王忠民昨日表示,上海信托登记中心的建立,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信托财产登记制度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标志着信托登记制度已经从理论和政策探讨阶段进入到实践探索阶段。
据施海宁介绍,上海信托登记中心将在九十月份开始全面业务。这是否意味着将要市场化运作?施海宁没有给出正面回答。他表示,目前浦东新区政府在登记中心中充当的是牵头人的角色,一旦培育出市场,政府会慢慢退出,未来登记中心会盈利的。
谈伟宪表示,目前整个信托制度的改革正在进行过程中,这牵涉到法律完善、信托业制度建设等多个问题。将来登记中心会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盈利模式和业态,这需要不断改革。
在谈及登记中心未来发展方向时,谈伟宪指出,“金融产品只有流动才有生命力,国内目前不具备。未来信托登记中心有可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从‘黑板报’走向信托产品交易登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