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在经历了十月份的不平常深度调整后,十一月信托产品发行终于放出“巨量”。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创出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十一月份国内共有23家信托公司推出了52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发行规模65.3亿元,信托产品的平均规模为12558万元,平均信托期限为1.92年,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72%。与去年同期相比,信托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分别增长23.81%和57.73%,与上月相比(最新统计数据,下同),更分别增长了92.59%和195.14%。从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看,虽然与去年同期数据相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但与上月相比则提高了0.12个百分点,其中,一年期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20%,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降低,减少了0.13个百分点,与上月相比也减少0.16个百分点;两年期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85%,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提高,增长了0.02个百分点,与上月相比更提高了0.23个百分点;两年以上期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5.31%,与去年同期相比虽降低0.11个百分点,但与上月相比则提高了0.6个百分点。以上统计数据表明,九月初银监会“212号文”虽然给信托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并在十月份进入了一次深度的调整,但很快就走出了低谷,并创新高,恢复的幅度和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测,这也说明信托业的适应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们曾经说过,信托业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但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靠发展,并在不断的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对照以往统计数据我们也发现,当前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52个信托产品出只自23家信托机构,且以往的绝大部分信托产品也基本上是由这些机构在不同时间推出的,而其他有近30家的信托机构在一年中基本上没有或只发行两三个信托产品。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信托市场将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有相当的信托机构将会被逐渐地边缘化,甚至退出信托市场,而一些经营稳健、信誉良好的信托机构,正在形成自己的品牌,并有可能成为信托市场的主导力量。从信托产品发行的地域分布来看,在十一月份全部52个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中,东部省份占到32个,信托资金规模为35.48亿元,其中信托产品的平均规模为11088万元,平均信托期限为1.78年,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61%;中部地区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计划7个,资金规模9.87亿元,信托产品的平均规模为14100万元,平均信托期限为2.01年,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92%;西部地区信托公司则发行了13个信托计划,资金规模为19.95亿元,信托产品的平均规模为15346万元,平均期限为2.15年,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67%。其中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列前三位的是:天津信托(6个)、重庆国投(4个),山东国投(4个);发行规模列前三名的是:新华信托(11.0亿元)、中原信托(7.6亿元)、平安信托(6.0亿元)。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十一月份东、中、西部的信托产品数量分布趋于正常,但资金规模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占比近一半,且发行规模列前两位的都是中西部地区的信托机构,说明中西部地区在这个月里发行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中西部地区信托产品的期限偏长、收益偏低的状况仍然没有大的改观。从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方式来看,十一月份发行的全部信托产品中,贷款类信托产品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共有39个,资金规模为55.8亿元,占比分别达到了75%和85.45%。其次为权益类信托产品5个,资金规模5.2亿元,占比分别为9.6%和7.96%;其他依次为:银行信贷资产受让产品3个,资金规模0.8亿元,证券投资类2个,资金规模0.5亿元;组合投资型1个,资金规模1.5亿元;票据投资1个,资金规模0.5亿元和不确定投资方式1个,资金规模1亿元。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十一月份贷款类信托产品都占有绝对优势,也是今年以来占比最大的一个月份。这说明在遇到非常时刻,信托机构总是会将贷款作为其信托投资的主要方式。
2005年11月信托产品投向统计表
投资领域 | 产品数量 | 资金规模 | 平均规模 | 平均信托期限 | 平均预期年收益率 |
房地产 | 16 | 28.9亿 | 18062万 | 1.93年 | 4.85% |
基础设施 | 12 | 10.9亿 | 9083万 | 2.23年 | 4.71% |
金融 | 6 | 1.80亿 | 3000万 | 1.21年 | 4.13% |
工商企业 | 5 | 3.07亿 | 6140万 | 2.05年 | 5.04% |
交通 | 4 | 7.78亿 | 19450万 | 1.83年 | 4.27% |
教育 | 3 | 1.70亿 | 5667万 | 1.94年 | 4.79% |
能源 |
上一篇:
房产投资信托基金中国路径
下一篇:
积极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 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