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长安信托官方网站!本网站支持IPv6。投资有风险,认购需谨慎

信托公司立足碳金融交易市场具备四大优势

阅读次数:4069次    30多年来,信托在中国经济变革的几次大潮来临时都充当了急先锋。潮涨潮落,几度辉煌,几度落寞。今天,低碳经济又给了信托一个新的造梦机缘。因为低碳经济没有像有人想象的那样,停留在决议中、口号上,而是扎实地落脚在各条因地制宜的低碳路线上,溶解到各个可实施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里。企业低碳化,成了快鱼吃慢鱼的竞赛,区域经济低碳化,南京模式、上海模式、无锡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在市场参与主体方面,中国碳金融的主力军是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的碳金融服务仅主要集中于各类绿色信贷业务。尽管银行对绿色信贷兴趣不断提升,但其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较小。同为金融机构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则动作迟缓、创新不足、力量薄弱。反之,民间资本在碳金融领域则显得更加活跃,生机勃勃。国际碳金融市场上,随着碳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开始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当中。除了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和提供者之外,金融机构已成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目前,全球已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道原则”,同时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投资银行则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碳市场。私募基金也越来越关注碳资产投资。截至2007年年底,私募资本主导的碳基金数量已超过政府机构或组织主导的基金。目前全球共有58个碳基金,规模达118亿美元。

    从中国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市场参与主体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碳金融体系中交易主体严重缺失,大大降低了碳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推动作用。国际碳金融体系中的交易主体“长枪短炮”齐全,基本覆盖了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对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张起了坚实的推动作用。中国碳金融交易主体发展速度极不匹配。兴业模式、浦发模式在碳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都是囿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显得创新乏力,迫切要求联合多类型的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而光大银行则借助金融混业集团的优势,彰显不一般的气魄,但金融混业集团的资源有限,光大模式几乎不可复制。因此,信托立足碳金融体系有了相当的市场空间。

    中国的信托公司是以信托业务为主营业务的金融机构,是中国特色的重要表现。信托立足碳金融体系具有四大优势:第一,法律本源的优势。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信托财产管理的连续性是信托公司独有的优势,它对信托财产和受益人利益提供了超强的法律保障,增添了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跨行业、跨市场、全方位、多元化金融服务的优势。法律赋予信托公司的经营方式使其既彰显了投资银行的特色,又兼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部分特色。在碳金融体系构建中担当“自由人”,拾遗补缺;第三,专业理财的品牌优势和金融杠杆优势。与社会私募基金相比,信托更能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种投资、融资活动;第四,政府资源优势。几乎全部信托公司与各级政府都有先天的血缘关系,当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成为政府要务后,信政合作,共建低碳经济就水到渠成了。

    也许,走出国门看看华尔街,会对信托如何参与碳金融有更多的昭示意义。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久,奥巴马总统发布新能源战略时,华尔街就已经全面转向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金融产业机会了。美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经理介绍,气候变化给华尔街带来的新生意主要有三个方面:碳排放交易(CDM),清洁能源产业的私募股权投资与传统投行服务,碳排放交易所带来的新能源战略咨询与税收筹划的业务;花旗的环境产品部门认为“碳减排额度就是未来的油井”,他们在为客户做风险管理金融服务的同时,延伸出碳排放交易业务;对于华尔街来说,清洁能源早已成为华尔街无数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最为看中的行业。当年摩根士丹利一口气完成了两个IPO,拉开了华尔街角逐新能源产业的序幕。一个是2005年上市的太阳能企业中国无锡尚德,融资4.35亿美元;另一个则是印度的风电发电机企业Suzlon Energy,融资3.4亿美元。其强大的资本市场连接性,大大增强了角逐新兴市场的能力,这点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极具参考价值。30多年来,信托在中国经济变革的几次大潮来临时都充当了急先锋。潮涨潮落,几度辉煌,几度落寞。今天,低碳经济又给了信托一个新的造梦机缘。因为低碳经济没有像有人想象的那样,停留在决议中、口号上,而是扎实地落脚在各条因地制宜的低碳路线上,溶解到各个可实施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里。企业低碳化,成了快鱼吃慢鱼的竞赛,区域经济低碳化,南京模式、上海模式、无锡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在市场参与主体方面,中国碳金融的主力军是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的碳金融服务仅主要集中于各类绿色信贷业务。尽管银行对绿色信贷兴趣不断提升,但其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较小。同为金融机构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则动作迟缓、创新不足、力量薄弱。反之,民间资本在碳金融领域则显得更加活跃,生机勃勃。国际碳金融市场上,随着碳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开始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当中。除了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和提供者之外,金融机构已成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目前,全球已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道原则”,同时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投资银行则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碳市场。私募基金也越来越关注碳资产投资。截至2007年年底,私募资本主导的碳基金数量已超过政府机构或组织主导的基金。目前全球共有58个碳基金,规模达118亿美元。

    从中国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市场参与主体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碳金融体系中交易主体严重缺失,大大降低了碳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推动作用。国际碳金融体系中的交易主体“长枪短炮”齐全,基本覆盖了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对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张起了坚实的推动作用。中国碳金融交易主体发展速度极不匹配。兴业模式、浦发模式在碳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都是囿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显得创新乏力,迫切要求联合多类型的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而光大银行则借助金融混业集团的优势,彰显不一般的气魄,但金融混业集团的资源有限,光大模式几乎不可复制。因此,信托立足碳金融体系有了相当的市场空间。

    中国的信托公司是以信托业务为主营业务的金融机构,是中国特色的重要表现。信托立足碳金融体系具有四大优势:第一,法律本源的优势。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信托财产管理的连续性是信托公司独有的优势,它对信托财产和受益人利益提供了超强的法律保障,增添了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跨行业、跨市场、全方位、多元化金融服务的优势。法律赋予信托公司的经营方式使其既彰显了投资银行的特色,又兼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部分特色。在碳金融体系构建中担当“自由人”,拾遗补缺;第三,专业理财的品牌优势和金融杠杆优势。与社会私募基金相比,信托更能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种投资、融资活动;第四,政府资源优势。几乎全部信托公司与各级政府都有先天的血缘关系,当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成为政府要务后,信政合作,共建低碳经济就水到渠成了。

    也许,走出国门看看华尔街,会对信托如何参与碳金融有更多的昭示意义。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久,奥巴马总统发布新能源战略时,华尔街就已经全面转向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金融产业机会了。美国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经理介绍,气候变化给华尔街带来的新生意主要有三个方面:碳排放交易(CDM),清洁能源产业的私募股权投资与传统投行服务,碳排放交易所带来的新能源战略咨询与税收筹划的业务;花旗的环境产品部门认为“碳减排额度就是未来的油井”,他们在为客户做风险管理金融服务的同时,延伸出碳排放交易业务;对于华尔街来说,清洁能源早已成为华尔街无数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最为看中的行业。当年摩根士丹利一口气完成了两个IPO,拉开了华尔街角逐新能源产业的序幕。一个是2005年上市的太阳能企业中国无锡尚德,融资4.35亿美元;另一个则是印度的风电发电机企业Suzlon Energy,融资3.4亿美元。其强大的资本市场连接性,大大增强了角逐新兴市场的能力,这点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极具参考价值。

(来源:《金融时报》)